《指环王》中的专有名词翻译对比探究

一、《指环王》简介

《指环王》(英语:The Lord of the Rings,又名《魔戒》)是一部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语言学家J·R·R·托尔金创作的史诗奇幻文学作品。本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并重刷多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品之一。

托尔金以《指环王》系列小说扬名于世,以至于大家常常忘了他还是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大师,而托尔金在学术方面的高深修养造就了《指环王》丰富的内涵。《指环王》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名叫中土(Middle Earth)的架空世界中,托尔金为这个世界中的每个种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时设置了一个各族之间都能理解的通用语(Common Speech),整部书即是用这种通用语写就。托尔金用记录历史的方式写下了这部小说。小说中的通用语和他笔下的英语合二为一,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指环王》本身就是一种“翻译“——将中土世界中各种族用不同语言写成的历史用通用语重新表达了出来,而将《指环王》译成其他语言实际上是一个再翻译的过程。

 

二、《指环王》中译本简介

自1954年出版以来,《指环王》虽然在西方世界中一直畅销不衰,但在中国始终一直无人问津。1998年,万象图书和联经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指环王》三部曲,但影响很小。直到2001年彼得·杰克逊导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指环王》才第一次开始在中文世界中流行。200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丁棣、姚锦镕、汤定九合译的《指环王》三部曲。同年,联经出版社出版了朱学桓的译本。两者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2013年,世纪文景出版社出版了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的合译本,对之前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译林版、联经版和文景版的中文译本各有特色,其中不同译者对专有名词的不同处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方面。本文接下来将从原作者的写作目的、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流行语的“惯性“等角度分析不同版本的专有名词的优劣。

 

三、专有名词翻译评析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言,《指环王》在托尔金笔下是一个用Common Speech写成的翻译作品。因此,托尔金希望在将《指环王》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保留Common Speech与中土世界中其他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此,托尔金还特别写了一本小册子Guide to the Name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导译者如何处理专有名词。托尔金用意良苦,然而托尔金并没有考虑到汉语这种缺少屈折变化、构词方式与拉丁语系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提出的指导原则并不能完全应用于《指环王》中译本的实践中。有鉴于此,不同的译者灵活地采取了不同的取舍策略。现节选部分专有名词原文、托尔金的指导原则及不同中译本的译文如下。

原文 Tolkien’s Guide 译林版(2001) 联经版(2001) 文景版(2013)
Bag End the end of a ‘bag’ or ‘pudding bag’ = cul-de-sac), the local name for Bilbo’s house. 贝格恩 袋底洞 袋底洞
Balrog / 伯洛格 炎魔 炎魔
Buckland Buckland is meant to contain the same animal name (German Bock). 勃克兰 雄鹿地 雄鹿地
Ent / 恩特 树人 恩特
Rivendell Common Speech translation of Imladris(t) ‘deep dale of the cleft’. Translate by sense, or retain, as seems best. 林谷 瑞文戴尔 幽谷
Strider / 流浪汉/大步 神行客 大步佬

 

泰特勒(A·F·Tytler)在1970年《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提出翻译的三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基于原文而进行的,因此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也必须尽量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并将其最大程度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如果从遵循原作者意图这个维度进行考量,可以发现文景版最为出色,联经版其次,而译林版则相对差一些。例如,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比尔博居住的地方名叫“Bag End”,是一个类似地穴的建筑。文景版和联经版均将其译成了”袋底洞“,而译林版则直接将其音译成了”贝格恩“,完全舍弃了”bag”和”end”的实际含义。考虑到作者本人的意图,那么这种翻译策略无疑是对作者的背叛。此外,文景版对原文的忠实还体现在众多的脚注和尾注上。译者几乎在每个专有名词之后都添加了脚注,详细解释这个专有名词在中土世界中的词义和翻译时采用的策略,而且每条注释的论证都十分详实严谨。与之相比,译林版和联经版均有所欠缺。译林版对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均采用了音译的策略,按道理说并不算错,但严重削减了原作者在这些专有名词中隐含的寓意。联经版则是有时为了增强译文的可阅读性而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调整。因此,在忠实准确反映原作者和原文的意图这个维度上,文景版优于译林版和联经版。

然而,《指环王》毕竟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品,而不是一部学术专著。准确反映原文风貌固然重要,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重要性也不能被轻视。以译林版和联经版为例,正如上文已提到的,译林版在处理专有名词时大量采用音译的策略,而联经版则采用了意译加音译相结合的策略,尽量将专有名词的含义翻译出来。例如,译林版将”Balrog”、”Ent”分别译为“伯洛格“、”恩特“,而联经版则将其处理为”炎魔“、”树人“。相对于译林版,读者在阅读到联经版中的这些名词时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对于理解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考虑到《指环王》中很多形象均取材于欧洲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在翻译时适当采用补强策略,帮助读者克服文化障碍,也是合格译者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读者的接受性和阅读负担这一角度来说,联经版明显更胜一筹。从市场的反应看,尽管二者同于2001年出版,但联经版的影响明显大于译林版。联经版中的专有名词,如”凯兰崔尔“、”神行客“等,几乎成了内涵和外延固定的指代词。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文景版。文景版出版于2013年,彼时联经版中的专有名词译法几乎已经成了《指环王》的固定表达,但文景版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如将”凯兰崔尔“重译为”加拉德瑞尔“,将“神行客”重译为“大步佬”等,引发了不少口诛笔伐。总而言之,在读者群体中,联经版的接受程度最高,而译林版和文景版均稍逊一筹。

笔者想谈的最后一点是“阅读惯性”。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马燕,2009)。这一现象在翻译领域同样存在。读者通常会偏爱自己最早接触的译本,抵触后来遇到的与此译本相左的译法。以《指环王》联经版和文景版为例,上文已经提到,文景版将“神行客”重译为“大步佬”,重译的原因是原文”Strider”出现在一个贬义的语境中,而“神行客”则不具备这种含义。因此,可认为“大步佬”比“神行客”更能传达原文的含义。除此之外,在翻译其他专有名词时,文景版比其他两版综合考虑的因素更多,在忠实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也做得最好,但其口碑整体而言却并不如联经版。抛开时代背景的因素不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景版的新译名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或者说“阅读惯性”。正是由于这种惯性的存在,即使文景版的译名更为优秀,也很难取代联经版的地位而被读者广泛接受。

 

四、结语

在比较指环王各译本专有名词的翻译中,笔者产生了很多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1. 专有名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我们在翻译中往往重视实质性内容而忽视命名实体。事实上,读者在阅读并理解某个译本后,实质性内容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表达,但专有名词必须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专有名词像是译本的骨骼,是读者记忆的关键点,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2. 如何在忠实作者和取悦读者之间掌握平衡是翻译活动中永恒的艺术。过于贴近作者,容易被读者束之高阁;过于贴近读者,又容易背叛作者。其中的度如何把握,需要译者自行斟酌。
  3. 永远要对自己的译文保持高度的责任感。鉴于读者的“阅读惯性“,若一个错误译名没有被及时纠正而流传开来,再想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因此,每个译者都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翻译作品,确保自己的译名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是最佳的。

 

五、参考文献

[1] 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813): New edition[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78.

[2] Tolkien J R R. Guide to the Name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J]. A Tolkien Compass, 1975: 153-201.

[3]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6):68-72.DOI:10.3969/j.issn.1002-722X.2003.06.015.

[4] 董玮.《魔戒》内蕴的现代神话意味[J].学术探索,2013,(2):115-118.DOI:10.3969/j.issn.1006-723X.2013.02.025.

[5] 胥海红.论等效理论视角下专有名词的翻译——《指环王》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DOI:10.7666/d.y1715462.

[6] 李涵,易点点.两个《魔戒》中文译本中专有名词翻译的对比辨析[J].科教导刊,2010,(29):217-218.

[7] 马燕. 浅析“首因效应”[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62-63.